遇见|木器生活--还原生活本该有的面貌
遇见|没有煽情,没有理论,只有属于它们的美丽静谧--陶艺家Lucie Rie
遇见|美国波特兰Wood&Faulk手工皮革工作室
遇见|将废工厂变为乌托邦世界
遇见|质朴中而不失优雅--女刀匠 Chelsea Miller
遇见|他们有200只老军包,却用皮革和双手雕刻时光
遇见|Leslie:我认为家更多的是一种感觉
遇见|质朴的味道、沉静的姿态,自然的回归--森林织物印刷系列
遇见 | 【干花制作】生活不应该仅有旧物,还应该有旧花!
遇见|三个女孩的仙人掌概念店 Kaktus København
【制作手工植物本】原来,世界上真的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叶子
遇见|Mimi Thorisson的田园生活
遇见|WINTER SESSION ,美国丹佛的情侣手工工作室。
遇见|从文艺女青年到田园新主妇
遇见 | 黄濑德彦:我从来都没有考虑过理念的问题,只是单纯做自己想做的东西
遇见|如果不是对植物喜欢到死,你是做不了这项工作的 -- 日本顶级园艺大师西畠清顺
遇见|蔺草编织:有根的工艺才会长大
遇见|日本植物魔法师 -- 东信康仁
Hans Wegner——完美的座椅并不存在
把森林搬进酒吧--阿姆斯特丹的Botanique
家永远是最安静的
比起修复本身更重要的是, 修复人心。 如果它对物主有情感上的意义, 价值就无法估量。
一尺之间|邓彬
图文整理 利婷 李佳
“比起修复本身更重要的是,
修复人心。
如果它对物主有情感上的意义,
价值就无法估量。”
- - 邓彬
修补瓷(陶)器,日本叫金継ぎ,中国叫锔活。日本修补历史追溯到室町时代(1336年)中国修补历史追溯到宋朝(960—1279年)。但两国修补方法不一样:“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的就是中国要用金刚钻钻孔用锔钉抓牢修补;而日本使用朱合漆直接粘补,如果加上金粉,就是金缮。电影《silver linings》里有句谚语:“每一朵乌云背后都镶有金边”,这句话与金缮这门工艺却是十分契合。
▲邓彬以金修缮的作品
邓彬,被称为国内尝试用金缮技术修复器物的第一人。学版画出身的他,如今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一名教师,教授版画、民间美术和古代器物研究。
他偏爱各种各样的手艺,是以做手艺活儿为手段来研究器物。古代家具修复、漆艺是他集中精力的领域,技艺和理解在此间互为增长。金缮只是这个大的范畴中的一角,却被他玩儿得风声水起,小有名气。
「与金缮结缘」
“最开始迷上的并不是金缮,而是家具修复” 邓彬说,“除了木工,漆工也是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金缮的本质正是漆艺。”
因喜爱家具,对邓彬来说,修复本身并非目的,而是用以研究家具的极好的切入点。“通过对家具的拆卸,能开辟一条揣摩的路径,是为了让我自己理解得更深、更快。”
而家具修复中有大量的工艺与大漆相关,如果不去研究漆艺,在研究家具的路上就会留下很多空白点。于是,他开始下决心实践漆艺,这也是他接触到金缮的渊源。
▲修缮前破损的作品
▲修缮后的作品
2013年,对于金缮完全零基础的邓彬开始自学金缮手艺,但在当时的国内,真正掌握金缮修复的人完全是凤毛麟角。
“最开始就是自己玩,后来便是在一些艺术论坛上和网友们进行交流。在一次购买大漆原料时,偶然得知漆正是用作金缮的材料,大致构想了一下工艺的原理,就开始动手。”
他说:“在国内几乎找不到资料,只能去试。”试验是从摸索最基本的原理开始的。比如用“金”,一开始他选择把金粉融在大漆里,结果黑糊糊一片,完全没有金的感觉。以为是用的大漆不好,反复换了很多地方买漆,都不对,最终还是受到了传统漆器的启发才恍然大悟。
▲金缮第一步调胶漆
金缮必用真金,用铜或者任何代用金都无法媲美真金的色泽,只要拿在手上一对比,非金的就会在瞬间黯然失色。贴金的方法可以在书本上找到记载。但贴金前,大漆将裂缝黏合后需要晾置多久才能开始贴金是个问题。
▲邓彬记录下的阴干时间点的笔记
大漆干燥的特性俗称“阴干”,需要空间里有足够的湿气。温度越高,越是吹风,则干得越慢。梅雨季的无锡对此再适合不过,因此,一入梅,邓彬的工作就可以速度加倍地推进。
梅雨季没到时,他则会选择把已经上完漆的器皿封闭在储物柜中,旁边放上湿毛巾,以维持环境的湿润。感觉它差不多快干了,就每天用手轻轻掰一掰,大概两周左右大漆会完全干透,而此时再贴金就已经晚了,贴金的最好时机其实是大漆将干未干时。找准了时机,接下来如何用竹制的镊子把金箔一片片贴得平整美观,没有瑕疵,靠的就是手上的功夫了。
▲邓彬对于贴金时机的掌握
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修缮方法,如果是对于一只有缺口的碗,用邓彬的话说,得“补一块儿肉”。需要打磨一块形状契合的木胎作为骨架,道理很像是建造房屋时用钢筋支撑混凝土,再在周围补上大漆。第一步是用生漆调瓦灰,术语叫漆灰。
在此基础上慢慢造底漆,之后是面漆,每一步都需要精细地打磨。难点在于等待大漆干燥的漫长过程中这一步步递进,都必须保证补上的部分不能有丝毫移动。
“就像接骨头一样,要稳定住,一旦错位要打断重接,就不那么简单了。”最后用大漆调和桐油,称“打金胶”。桐油的干燥过程更久,以此可以拖延适宜贴金的时间,当然,这其中的比例,也是要不断摸索才可以得到的。
▲邓彬以金修缮的过程
和其他手艺不同,金缮有着很大的风险。它所用的原料天然,大漆是人工割取的漆树汁液,极易引起皮肤过敏,也就是老师傅们常说的被大漆“咬了”,轻则红肿痒,重则有生命危险。要做漆就没有不被“咬”的。
邓彬也受过不少“咬了”的折磨——全身起红疹,奇痒难忍。“并不是每次做漆都会发生,但比较严重的情形反复过三次,好像冬天毛孔闭合时就好些,春天来时过敏也跟着回来。”
“虽然身体过敏不断,但习惯了之后似乎心理不再过敏。”正是心中怀揣着对金缮的热爱,邓彬一步步成为如今当之无愧的中国金缮第一人。
「尽缮尽美」
“每一次的碎裂都是无法复制的。”邓彬说,碰不到两只破损相同的碗,是金缮的吸引力之一。
金缮做得多了,邓彬依然觉得缺肉补肉是最复杂的情况。缺口越小,当然越好掌握,而缺得多了,不光做工需要的时间长,形态还很难拿捏。
有一次,他接到一把茶壶,壶嘴缺失的部分刚好是壶流,新的壶嘴既要保证可以通畅地出水,又要在形态上和壶身契合,长短、曲度要符合审美的要求。好在壶的年份比较晚,有大量的同类型的实物存在,可以参考图片,才得以完成。
因断裂的位置整齐,金缮后的成品看上去像是用金子敲打出了一个壶嘴套在上面,当然接口处并没有套入的痕迹,而是很平整地衔接,更难得的是壶嘴的高度和流的弧线与壶身匹配得很完美。
▲最难修复的壶嘴
邓彬为人谦和,答应为别人做金缮时多半还是被动的姿态。
“有的朋友突然就把东西寄来了,我想他们的心理大概和求医一样,希望有医生能收下,否则就等于给它判了死刑。所以我就尽量地去尝试。”因此,邓彬也不会依照器物本身的市值去决定接与不接。
“对我来说可能它没什么价值,有的完好无损时也许也就能卖50块钱,但它如果对物主有情感上的意义,价值就无法估量。” 也正是因为少有拒绝,邓彬得以有机会用金缮尝试了对更多材质的修复。
▲不同材质的修复品
紫砂、琉璃、玉,甚至琥珀、珊瑚,这些都是日本传统的金缮修复中极少或从不触碰的材质。相比陶瓷的光滑,紫砂的颗粒使它具有一定的吸附力,而对比陶瓷的坚硬耐磨,琥珀几乎不可以被打磨,邓彬慢慢克服着这些不同材质区别于陶瓷的特点而带来的难度。有的时候,同样大小的伤口,修复琥珀比修复瓷器,要多花费三四倍的时间。
因邓彬的金缮本就是不畏传统技艺章法的自由摸索,他所做的作品,往往也不会执著于金缮本身,而是将自己的十八班武艺全都用进去,目的就是修美修好。
▲紫砂壶的修缮
比如一只白玉的手镯,完全断裂成了两半,如果按照金缮修复的基本做法,只要用大漆黏合两个断面再加以描金或贴金就够了。但是考虑到它的牢固度,邓彬选择用桑蚕丝在断裂处进行了缠绕,这样一来,修补的痕迹就被扩大成了很宽的一段,这个部位如果全部贴金,就会失掉白玉原有的雅致,而显得有些“土豪”。
于是,他将大面积的金,替换成了朱砂,再加以描金,既避免了玉镯变金镯的尴尬,红色增添的喜气,又契合了玉镯断裂是会令主人健康平安的说法,使物主心安。
▲重生之后,赋予新的生命力
▲不同的材质修缮都会按照器物本身的气质做调整
邓彬说:“日本会在手艺的精致上下极大的工夫,而中国则是,文化观念很精致,做的时候就很松弛。”
“修补的线条非常细。最关键的是,那条线还有弹性。” 邓彬所说的线的弹性,是好比书法的笔画中所存的气韵。“线要做得漂亮,轻重缓急和停顿都要和器物有相当的融合度,以至于整体才能做得漂亮。”
▲修缮作品表现出的线条美
事实上,金缮并不是线条细才为美,线的粗细和器物本身融合的比例更为重要。邓彬说,“线条细实际是技艺到达了一定精度的证明,是必须跨出的一步,就好像毕加索一定要画一些写实的作品,以封住那些说他只会夸张抽象的人的嘴。”
一个花瓶的瓶身上,因花瓶很高,所以金线从瓶口处向下延伸走了很长的距离,看起来只要稍一犹豫有所停顿线条就会变得笨拙或者绵软。的确,邓彬给了它一些倔强绵延的力度,且没有拖沓。他说:“就靠练。”就像书法的笔画,腕力足够掌控的时候,就比较容易到达。但想必这有气韵的线条,还和他多年版画专业的审美训练及美术功底有着很大的关联。
▲邓彬修缮时描绘线条
「限制才会有自由」
我们不难理解越是抽象越是难做,这种审美应用,意在用金缮为器物加分,而不是加料。
“网上有很多人建议,能不能把缺口做成一只蚂蚱跳过去,或者做出一片荷叶。遇到这样的情况是很头疼的事,要么想办法解释、说服对方,要么就只能婉言相拒。”
邓彬说,“它确实有很多艺术创作的成分,但不像是一幅画作那样突出在前。它是基于残缺的二次创作,但不能彰显自己,不能盖住器物本身的气质,我觉得这个挑战更大。破碎是你无法预计的,我又不能改变它的形状,而是根据它,把它做到极致。它很有限制,但往往有限制才会有自由。”
▲日本茶碗
▲现代钧釉茶碗
很奇怪邓彬的金缮手艺如此尽心地精进着,又为何从未计划去日本找高手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而是全部留给自己默默摸索?邓彬回答说:“别人看我好像(做金缮)比较专业,但对于我自己来说,这完全是一种兴趣,是玩儿。如果我想把它当成事业去做,或许会去日本学习,但就只是好玩儿。”
他说自己家具修复的手艺也是自学的,享受的就是攻克未知时不断遇到的陌生感,“这些都是手段,是研究器物的方式,不是结果。”恪守着自己的玩法,他想把各种工艺尝试一遍。“漆艺里的戗金、描金都做了,现在还有嵌螺钿和剔犀、剔红没有做,太难了所以放在后面。”所有他做的这些,都是几乎没有市场的个人化的东西,也似乎没什么人在玩。
▲宋代黑釉茶盏
▲邓彬修缮作品
「互联网上推广金缮」
成功地修缮了一件又一件器物后,邓彬开始把自己的作品晒到名为“石为云根”的微博上,最初想法是吸引高手过招,可以互相切磋交流,结果不想成了独角戏,倒引来了很多生意。
请他修缮的人源源不断,有的人以前摔碎了心爱的东西舍不得扔,留存的碎片如今终于有了活路;有的人手头上虽没有要修缮的器物,也会来打个招呼作以备份;更有甚者,一个开画廊的广东人,太喜欢邓彬做的金缮,特意买了一个蓟州偏窑口的碗,自己打碎了再寄来修复。四年,邓彬已经修复了2000多件器物。
▲邓彬微博展示的修缮之后的器物
在自己的微博账号“石为云根”上“晒”着各类玉镯瓷碗等物件,邓彬将微博打理得古风又文艺。为原先的器物增色,这俨然是对残缺美的另一种崇拜。
▲邓彬微博对每个作品都会有独特的看法
邓彬在发布微博的同时,还会附上自己在修复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如“因为匣钵漏火,所以本来乌黑的釉面有一部分染成了柿红,活像黎明前将要跳脱出来的曙光。”
▲微博中提到的作品由于漏火反而增添了美感
用金缮手艺修复一件轻微“受伤”的器物,邓彬需要花上不短的时间。“现在我修补一件器物的周期大约在三到六个月之间。”漫长的修补时间似乎成了“慢工出细活”的最好诠释,部分围观邓彬微博的网友不禁猜测,这位“高校手艺人”的生活是不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在邓彬自己看来,一头扎进漆艺的世界,做着金缮修复的手艺,和工艺时代并不“脱节”,相反,网络的存在还给手工艺的存活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举个例子,修补的材料无锡买不到,我都是通过网络购得的。最开始学习金缮时,我也是上网看了不少专业知识进行的自学。”邓彬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微博平台,引起更多人对于传统手工艺的重视。
邓彬说自己并不是这个工艺上做得最好的人,但是更愿意被理解为自己是第一个在中国,在互联网上进行金缮工艺推广的人。
「用最隆重的仪式,去接纳生命中的不完美」
日本人用黄金修缮的本意在于面对不完美的事物用一种完美的手段来对待。虽然用金不是太多,但是金代表一种姿态、一种态度,用世上最贵重的物质来弥补缺陷。
▲邓彬 修复作品 蓝釉现代水盂
今天的社会审美多元化,金缮所表现出来的“不确定”、“独一性”等无常之美颇具现代审美意味,许多年轻人喜欢用金缮修复的器物正是基于此。不过对于更广范围的大众而言,破碎的器物再次被修复,而且修复过的器物有一种别致的美感,这样的情形太有戏剧性,也超出了以往的认知。
▲邓彬 修复作品 瓷·大漆
一件完美的瓷器破碎了,成了一堆瓦砾。面对这样的不幸遭遇,人尽最大努力用心修复,器物因此得以涅槃重生,器物的不完美因为人的“完美手段”而再次臻于完美。金缮不仅仅是在物理意义上重新修复了一件瓷器,也是在美学意义上重新诠释了一种“无常之美”。
在无常的世界中恪守心中那份对美的向往,
让生命以另一种美好的姿态再次延续。
金缮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给予我们生活中的启示,
生活中的诸般不美好皆可以温柔对待,
亦能别开生面。
邓彬微博:石为云根
「小日子」是一尺之间推出的一个“爱家”“爱生活”的小栏目。我们希望发现并传播更多关于“家庭生活”的故事和美好。
使用微信二维码扫描登入
使用微信二维码扫描登入